第一百四十五节 广州纺织品市场(四) (第1/2页)
“……未来,国内外运载纺织品和原料的商船可以直接开到这里的码头装卸货物,省却了陆路转运的手续和费用,你们看这一排沿江正在开工的房屋地是未来的物流中心――就是仓库。”
二人不觉咂舌,这规模如此的巨大,真有这么多的商人和货物来此地交易吗?看澳洲人投入的手笔,却似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一般。
“至于人气的问题,你们也不用担心。虽说现在的客户主要是批发商,但是我们也规划了适合普通人经营消费的区块。所以未来在交通上也会有所规划。渡轮码头只是其一,未来还会在广州南门外的各个码头开设来往此地的航班船。不仅解决市场的人流问题,也可以促进河南地和广州市区的往来交通问题。”
在跨江大桥出现之前,河南地受通勤限制比较大,若是放在后世仅仅靠渡船和班轮是不够。但17世纪的河南地还是纯粹的乡村,通勤需求远没有后世那么大。提供廉价安全的渡船服务就足以满足一般的需求了。
元老院对河南地这一区域是有开发野心的,有把它打造为未来的广州新城的规划,但是现在要在珠江上架设大桥还力有未逮,所以暂时只能放下这个巨大的广州新城规划。只尝试一些投资有限的新项目。
市场入口处就能看到一幅高大的市场示意图,上面用不同眼色标记了不同的区域。
沿着珠江,自西向东,按照正门方向坐南朝北的排列着甲乙丙丁四个主要营业区,经营纺织品、纺织原料和纺织机械等相应物件。而在它们的东西两侧,又各自规划了两个区,东区是生活区,提供可以租售的独栋房屋和单间宿舍。商人、家属和伙计可以在这里居住,还规划了商业街,开设各种服务业店铺,包括餐饮、杂货、洗浴……未来,这里还要兴办一座“国民初级小学”。不过,仅仅是一个市场还远远不足以市政府为它开设小学,它的主要招生对象是市场对面正在兴建中的广州国棉总厂的职工子弟。
至于西区,则是商馆区。安玖说,商馆区是专门为来这里的外国商人准备的。
他们一进来的地区就是甲区。若说市口甲区是最好得,但是偏偏这里的目标客户是最不值一提的小商贩和普通市民。
在规划的时候,设计人员就考虑到市场面积很大,出于休闲目的来逛的市民不可能逛遍整个市场,所以零售区放在了靠近入口的区块。这样不但便于市民游逛,还能聚拢起人气来,在市场大门口形成人来人往的感觉。
零售区域的业务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供小商贩和本地小机户出售个体生产的织物和原料。按照元老们的推测,现在就想要消灭家庭织造手工业是不可能的。堵不如疏,不如提供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自我分化比较好,省去了包买商人的盘剥,或许能够从中脱出一些勤劳致富的典范。
除此之外,本区还是服装一条街:不但提供制作成衣改衣服务,还提供旧衣回收和销售、缝纫器材销售等等。总得来说是贴近民生需求的一条街。
甲区因为商户都是小客户,特点便是门脸多,但是每家的占地小,铺面一家挨着一家,密密麻麻,但是每个铺面的实用面积不过三十平方米。总占地面积是四个业务区里最小的,
这里的铺面已经有一些被人租下了,挂上了简单的招牌。有的连招牌都没有,只是挂一块幌子,上面写些“花布”“生丝”之类标注货物种类的字样
“这里的租金很便宜,如果不愿意长租,我们还设有可以短期租用的摊位--那片空地就是摆摊的地方。不过这里卖的东西多是手工制作的,量少。若是要大宗商品他们拿不出,海上来的买家也看不上。”
甲区的南面依次是余下的三个区,乙区主营轻纺原料:如棉花、棉纱、蚕茧、生丝、羊毛、麻线……规划的面积最大;丙区主要售卖各种纺织成品和半成品,各棉呢绒纱布丝缎等都在这里售卖。
至于最后的丁区,买得则是纺织器械,大到铁木织布机,小到机针零件,统统都能在这里面找到。未来,还准备销售各种纺织用的化工品,如染料、浆料。
相对于前三个区,丁区的建筑风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前三个区都是两层小楼,一楼用作铺面,二楼用作办公或者仓储之用。形制为骑楼样式,延申出来的长廊可供行人遮阳,算是比较适合南方的商住建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