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2章 从风云到天眼(第二更,求订阅) (第2/2页)
夏明辉介绍道:“这就是目前的方式。”
“我知道,但是这样太贵了!”
梁佐直接摇头说道。
“按照这个成本算起来,我们获得的每张照片,差不多都是金子做的,这么贵的侦察成本,空军根本负担不起!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传输手段!”
想了想,梁佐朝着窗外看了一眼,然后说道。
“刚刚发射的“风云一号”卫星的传输模式能用到侦察卫星上吗?”
“风云一号?”
梁佐的建议让夏明辉一愣,说道。
“你是说用电视摄像机的传输方式?”
“对,就是采用你们的那个方式,遥控磁带记录器和照片资料传输装置,这样一来,就不用胶片,我们在地面上,根据从太空中收回的信号冲洗照。
这样非但能够降低成本,只要卫星在太空上,就可以拍照,而且,时效性还强,毕竟,卫星完成拍照,再返回地球是需要时间的。
但是用这种方式,却可以获得时时的照片,甚至我们可以在太空中对它进行适当的变轨,这样一来,就可以调整侦察目标……”
这就是“风云一号”卫星的传输方式,它传输到地球的数据被记录在磁带上,跟音乐磁带的基本技术相同——但大得多,他携带有两台笨重的宽带录像带记录器,每个都有几百米的磁带。接到了磁带转换的数据后,再生成并打印出了摄影图像。
面对梁佐提出的要求,夏明辉整个人都愣住了,他所惊讶的并不是对方的“设想”,而是……
“梁长官,你要知道,分辨率在那里,电视摄影机拍摄信号后,先刻进磁带里,然后再通过照片资料传输装置把磁带转化成无线电信号,发射到地球,在这个过程中,照片的清晰度本身就不高,用来分析云图还可以,但是用做侦察的话,它的分辨率根本就满足不了需要。”
随后夏明辉就解释起了电视摄像技术成像效果与胶片成像之间的区别,最后干脆利落的告诉对方——利用电视侦察是不可能的!
至少现在不可能。
“虽然不可能,但是您的这个建议,到是让我想到了一个可能,就是我们或许可以考虑采用胶卷拍摄后再扫描的方式,将照片转化成电子信号传输回来,这样的话,就可以解决时效性的问题。”
很多时候科学创新都是如此,一个人的建议往往会激发另一个人的灵感。
受到对方的启示,想到一个新办法的夏明辉满怀期待的看着对方,在他看来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能够将两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虽然,这进一步增加了技术的复杂性,毕竟这涉及到胶卷在太空中的自动冲洗,以及扫描等各个方面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他看来这并不是问题,只要是技术问题,基本上都能够通过研究加以解决。
却听到梁佐说道。
“这样或许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应该能够降低一些成本,但是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成本问题。毕竟我们需要把胶片装到卫星上去,等到那些胶卷用完之后,这个卫星也就直接变成了一堆废物,在太空中漂浮着没有任何作用。”
想了一会儿,梁佐说道。
“所以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研制出来一种新的照片拍摄存储模式。嗯……它应该是不需要采用胶片的,毕竟,胶片是限制侦察卫星使用时间的最大问题,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侦察卫星的寿命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存储方式,能够将被摄对象转化成某种特殊的信号,以图像或视频的形式贮存起来,然后再发射回地面接收站,这样不仅时效性好,能及时、准确、连续提供侦察情报,而且,还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它的综合成本,它可以在太空中飞行半年,一年,甚至几年时间,长期使用的综合成本降低后,军方才能用得起他,否则……”
瞧着那张图纸,梁佐直接了当的耸了下肩膀,说道:
“或许它可以提供给我们高分辨率的照片,但是那又怎么样呢?就目前的这种使用方式,即便是咱们把它发射到太空中,也没有多少意义,毕竟,它实在是太贵了,与其用十几架幽灵的钱去弄这种卫星,还不如去研制飞的更高的侦察机,比如3万米,甚至35000米,只要它飞的足够高,总能够躲过导弹的。”
在梁佐这么说的时候,一旁的一名年青工程师,则随口说道。
“也许,可以飞到太空上,谁知道呢?”
“是的,谁知道呢?也许我们可以往这方面考虑,但那是以后,是将来,现在……”
指着图纸上的卫星,梁佐直接了当的说道。
“我们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它根本就没有任何前途可言的,至少对于我们来说是这样,那怕就是军方,也支撑不了如此昂贵的一次性卫星。”
梁佐的判断,让会议室里的人陷入了沉默之中,他们都很清楚——所有的一切,都归于钱,没有资金一切都是空谈,事实上,南洋现在的太空探索,进展缓慢,也是因为资金问题。
“那好吧,就朝这个方向努力吧……”
夏明辉想了一下说道:
“正好局里刚来一批年青人,让他们研究一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