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日不暇给 (第1/2页)
“噼里啪啦!”
硝烟里、爆竹中,洪熙三年悄然而逝,洪熙四年为大明百姓所迎接而来。
奉天殿上,朱高煦下旨设正月初四为国庆节,与正旦、元宵一同放假,合计十五天。
此外,对于寒食节、上巳节等重要节日也各设一日至三日假期,自此大明朝节日有十六,放假六十二日,比起洪武、永乐间多出了不少休息的日子。
当然,对于官员们的休息,衙门各自在月初排休,亦可连休,但最多不能连休超过一个月。
旨意下达后,官员们高唱万岁,喜色难掩。
此事宣布过后,朱高煦便也结束了朝会,开始了日常性的工作。
朱瞻壑交代一声,站长便退出了车厢。
高人工、低物价是渤海的现状,各县各镇水泥道贯通。
“漠北这几年不会有什么战事,但始终还是防备点好,你和胡纶与王戎、孟章交代一声。”
在亦失哈看来,自家陛下的经过,古今往来还真没人能比肩,同样的年纪,李世民雁门关救隋炀帝,可自家陛下已经捣毁兀良哈秃山了。
十七岁北征兀良哈,捣毁兀良哈秃山。
朱高煦眯了眯眼睛,他很清楚这是沙哈鲁对大明实力的一次试探,故此他开口道:“让曹国公好好款待使团,另外让使团走河西、宁夏、河套、大同的路线入京。”
他询问亦失哈,亦失哈也点了点头:“每过一段时间便询问,但都被搪塞过去了。”
由于地形问题,当地的土司基本没有太多联系,故此拿下这里并同化并不困难,拿下后大明就能海路连接暹罗、甘孛智和占城,能更好的控制这三个藩属国,也能让云南获得南洋的出海口。
北京东站的站长看着身旁十余名西厂力士的朱瞻壑,毕恭毕敬的将其带到了站台,随后带着他走上了那辆当初他北上的车厢。
说到底,朱瞻壑还是被保护的太好。
一个时辰后,天色已经开始明亮,出现在窗外的是已经消融的积雪,以及泥泞的农田。
信中,朱瞻壑隐晦提出了渤海与其它地方发展的不平衡,对此朱高煦也只是无奈。
在这里,百姓穿绢布是常态,他们不会像南方的百姓一样,干活时担心把衣服磨破而赤膊上身,甚至连布衣都懒得换,穿着绢衣就在田间走动干活。
“太上皇这些天还在说北征的事情吗?”
“殿下,这次一共一千三百里路,由于需要在盘州线登船,故此需要十四个时辰后才能到达。”
这一切都是源于兀良哈的覆灭和渤海纳入大明版图,以及朱高煦多年前的百万百姓迁入辽东政策。
李世民柏壁鏖战宋金刚时,自家陛下已经攻破南京城,扶父即位。
二十岁起兵靖难并攻破南京,即太子位监国,二十二岁推行永乐新政……
此前朱瞻壑随朱棣北征时,这里的耕地顶多出城五六里便开垦结束,而今却需要走出八九里才行。
现在铁路通不了云南,便只有用海运来迁移人口进行同化。
坐在床上,看着不断倒退的景色,朱瞻壑很好奇这个自家父亲发家的地方。
江南的羊肉即便在两京铁路抵达凤阳境内都依旧高达每斤十五文,而在这里却只需要十二文。
朱瞻壑虽然二十一岁了,但他接触的权谋却近乎没有。
“渤海有牧场、大片耕地和各类工场,加上人口较少,各家各户与朝中文武官员沾亲带故,日子很难不舒服。”
除了丝绢及糖类的价格较高,渤海境内各类商品价格似乎都十分低廉。
这是一件好事,代表着它们开始渐渐自给自足,除了作战还需要依靠渤海运粮外,其余时候很少需要从外界运粮。
在火车的汽笛声中,朱瞻壑收拾好了行装,乘坐火车向着东北驶去。
“奴婢领命”亦失哈应下,而这时班值太监也送来奏疏。
相比较之下,勐卯一战让麓川治下的土司和缅甸等地土司都清楚大明实力,比较大的土司对大明朝还是比较恭顺。
十五岁去了渤海就藩也不能休息,征西阳哈,守鸡西关,血战哈剌兀。
哪怕就连猪肉在这里也极为便宜,与牛肉同价,仅十文。
至于那些小的土司,王瑄也一直在带兵收拾,总有一天能清理干净。
这段城墙虽然空出来,但高处有两道千斤闸,一旦放下千斤闸,即可将这段缺口给封闭。
朱瞻壑没想到火车还能登船,毕竟当初他乘坐凤阳府火车的时候,由于火车站在淮河北,故此他也没经历过火车过河的事情。
老挝得收拾,起码万象以北的土司都得改土归流,不过不是现在,最起码要等到洪熙十年收支平衡后。
不出朱瞻壑的预料,他领到的军籍牌果然是总旗官,而他也将以一个总旗官的身份在这里渡过一年的戍边时间。
大明海上的力量他们已经见识过了,这次让他们见识见识陆地上的力量。
明明只是都司,可情况却比那些有布政使司管理的地方还要富裕,这一切都是政策倾斜带来的成果。
在渤海,牛羊肉与粮食根本不愁卖,朝廷每年都会从这里运粮前往大宁和辽东乃至北平。
看着火车缓缓停在了船只甲板的轨道上,朱瞻壑这才下车打量起了这艘巨大的马船。
“这辽东百姓的耕地也不多,怎么都是穿绢戴锦的?”
渤海粮价每斤仅二文,矿工劳作一日便可获一百二十文工钱。
“火车过河都是这种过吗?”
朱高煦对朱瞻壑的话做出点评,亦失哈也颔首道:
“这些话若是被下面人听到,恐怕奏疏是少不了了。”
力士的话让朱瞻壑咋舌:“如此看来,这辽东的普通百姓可比南直隶的普通百姓要过得舒服多了。”
朱高煦所指的是朝鲜和日本,而近段时间他们的摩擦也不少。
虽说朱瞻壑上次北征也带了一千兵马,但由于朱棣的偏爱,故此他那一千兵马几乎有好几个千户帮忙,他只负责带队就行,并没有太多难度。
老挝的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按道理来说朱高煦不该投入兵力来对这里改土归流,可架不住当地有澜沧江(湄公河)通航全国。
过去的三十年时间里,辽东人口从洪武年间四十万不断增加,靖难结束后便突破百万,永乐十年时达到二百万之多。
在后世当地之所以贫穷,主要还是因为交通不便,以及技术落后和资金不足,所以无法开发出足够的金银铜矿。
朱瞻壑在马车里看着窗外的牧场,脸上笑意浓厚。
只是渤海的政策都由自家父亲制定,而这里也确实是龙兴之地,政策倾斜也实属正常。
“陛下,礼部送来奏疏,帖木儿国国主沙哈鲁遣其长子兀鲁伯、次子依不喇、三子贝孙忽,以及四子苏玉尔和五子居其出使天朝,使团人数三千余人,是否接待?”
思前想后,他还是不愿意让朱棣带着遗憾在榻上离去。
这里来往的乘客商贾繁多,主要是贩卖比较耐储存的南方蔬菜,以及南方的红糖、白糖等商品。
辽河入海口的平均水深在丈许,尽管宽度不过百步,但由于河道之中没有沙洲,故此工部考虑到技术问题,所以没有修建高桥。
“若是双方打起来,那朝廷是否要管一管?”
朱棣和朱高煦都经历过少年时被朱元璋教训的经历,可朱瞻壑没有。
当然,除了辽东百姓收入高外,更重要的还是随着江南纺织业开始规范后,各类丝绢绸缎的价格降低,能让更多百姓享受更好材质的成衣。
朱高煦十三岁入京读书,接受傅友德、冯胜调教,被朱元璋连哄带吓改了性情,又被朱允炆软刀子针对。
马车在这样的水泥路上速度并不算慢,每个时辰也能走四十里,只是需要再抵达驿站后换马罢了。
黄昏前火车经过了山海关,为了火车通行,这里重修了一段城墙,留出了四丈宽的两条轨道。
朱瞻壑好奇起来,力士闻言也不假思索道:“自然是渤海。”
老挝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光朱高煦记得的就有煤炭、铜、金、银等资源。
三个时辰后,随着火车缓缓停靠站点,朱瞻壑他们也来到了如今东北铁路最北端的铁岭站。
朱棣十六岁被朱元璋派遣前往凤阳了解民生疾苦,又与徐皇后婚娶,二十岁就藩训练自己的护卫,三十岁突袭乃儿不花。
望着窗外春色,朱高煦脑中也想起了朱棣。
如今又是十一年过去,辽东的人口数量突破了四百万,耕地得益于新作物的推广,许多坡地得到利用,人口增长速度十分稳定。
这是燕然都司过去几年的驻地,聚集的兵马为二卫一万一千二百人。
李世民因病而兵败浅水原时,自家陛下已经虎踞辽东,渡海拿下登莱二州。
乘坐马车的时候,偶尔经过一些年纪较大的马场时,数百上千马匹奔驰的画面让人倍感澎湃。
走上车厢躺下,熟悉的汽笛声再次响起,将他往北方带去。
相较于老挝,缅甸和孟养等地土司就比较难对付了,必须要采取海陆夹击的形式才能将当地好好收拾。
原本的火车头被拉下来送去检修,一个新的火车头和驾驶员接手了剩下的路程。
朱瞻壑好奇询问,下车的驾驶员闻言作揖道:“回殿下,自然不是。”
走出火车站,他们换马车向北赶路。
面对这种现象,朱瞻壑并没有感叹,而是隐隐担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