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106:暴风雨之前的微风细雨 (第1/2页)
就在正月初的时候,出使吐蕃逻些和德庆的两位大唐使臣病情已经加重了,加上多数使团成员都不耐高原气候纷纷病倒,而大唐使臣很不放心吐蕃人的医术,于是在正月初九、初十分别离开逻些和德庆,要回大唐西宁道急召医师诊冶。
使团回唐的要求让逻些和德庆都松了口气,一边表达不舍,一边信誓旦旦的表示一定会将刺杀清川郡主的凶手缉拿归案,早日解送长安处置,心想这些虚弱的唐人赶紧走吧,可别病死在这里,又给了唐人讹诈的借口。
两个大唐使团抵达西宁道后,正月二十四,大唐帝国的讨伐檄文由使者送达逻些,谴责吐蕃人阴谋刺杀大唐帝国郡主,而且拒不交出凶手和主谋,为了维护大唐帝国的尊严,维护帝国臣民百姓的安全,决意挥正义之师讨伐!
逻些王廷这才反应过来,两个唐人使团哪里是病重,分明是知道唐军要打吐蕃了,赶紧跑路!
逻些王廷大骂唐人狡诈。
但大唐帝国的讨伐檄文是要求吐蕃王廷交出行刺的吐蕃佛僧和吐蕃僧门之首——大昭寺住持德贡大上师,矛头明显对准吐蕃僧门,而且讨伐檄文也是从静南军大营发出。
这让逻些王廷大骂唐人时又暗喜,认为大唐是针对蕃僧和青唐王,决定暂作壁上观,打算在格桑达玛与大唐军队打得两败俱伤时,再从背后出兵攻打格桑达玛,收回德庆等地,到时将格桑达玛和吐蕃僧门都交给唐军,大不了再将青唐划给唐人,唐帝国的怒火就该平息了,而他们也铲除了格桑达玛和吐蕃僧门这两个祸害,真是一举两得!
逻些王廷的构想很美妙,但他们不知道,大唐朝廷还同时有两道秘密的出兵诏书下达西宁道和剑南道,命:
西宁道兵马总管为西讨东路行军总管,剑南道兵马总管为西讨南路行军总管,整军待发,青唐战起后,听从西讨行营军令攻打吐蕃。
……
西讨行营都总管即新任左神策大将军、晋阳公主李毓祯,统左右神策军和左龙武军三军,计十四万唐军讨伐吐蕃。
——这是征伐吐蕃的中路军,也是主力军。
西讨行营的军械粮秣已于正月初就从陇右道运往西宁道的大非川。
正月十七,按照行营都总管李毓祯的军令,驻扎在陇右道的左龙武军、京畿道的左神策军、河内道的右神策军同时拔营,从三路开赴西宁道集结。
正月二十七,距离西宁道最近的左龙武军首先抵达西宁道,秘密扎营大非川。
这里是西宁道与吐蕃东部交界的雪域平地,已经接近高寒地带,唐军将在这里度过高原的适应期。
但在左龙武军抵达西宁道之前,李毓祯就向青唐道行军总管梁国公萧昡下达了军令,要求河西军务必在二月上旬前发兵青唐,吸引吐蕃王朝的注意力,隐蔽唐军主力在西宁道的集结。
二月初九,梁国公萧昡下达军令,河西三军五万兵马出动,又以骁骑军和静南军为先锋,攻入青唐。
……
在德庆大营的青唐王格桑达玛直到河西出兵,才知道大唐已经向吐蕃发了宣战檄文,而逻些那些该死的家伙竟然将檄文隐瞒下了,真是一群混蛋!格桑达玛一边咒骂着,一边拔营火速撤离德庆,回师青唐。
因为逻些隐瞒大唐宣战,河西军打了青唐一个懵头懵脑。
当格桑达玛率领三万前锋骑兵赶回青唐时,河西唐军已经越过到玛沱河,越过协议边界的藏布山脉东山口,攻入青唐高原北部,拿下安多牧区,进入羌塘草原。
这个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是青唐王帐的繁衍之地,王帐就立在羌塘草原的那曲河南岸。青唐部族的繁衍和战马的繁育都倚赖于这个大草原,青唐王若丢了这个草原,就失去了青唐部族的生命之源。
格桑达玛无论如何要守住羌塘草原。
他留下三万部族兵在德庆,防备逻些背后插刀子,其他所有部族军都征发羌塘草原,迅速拉起十五万人的大军,与河西唐军相抗。
吐蕃人仍然是游牧民族,尽管从那位伟大的松赞王统一高原建立王朝已经六百多年过去,但除了逻些德庆这些建城之地和南部大藏江谷地有耕种民外,其他地方还是游牧帐,被唐人嘲笑大雪山封冻了吐蕃人的脑子几百年都停顿不进,但好处也很明显,那就是全民皆兵:平时为牧,战时为兵!
而且这次青唐军是本土作战,整个部族都可以随着战争征发,老弱妇孺和奴隶从事游牧饲养,保障后勤供给,而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男子和健壮女人都上马为战,所以青唐王格桑达玛只下达一道征兵令,就迅速组成了十五万的大军。
从兵力上来讲,是河西唐军的三倍!
……
但河西军攻入羌塘后,梁国公并没有急着进军,反而下令大军在羌塘草原北部安营扎寨,由得格桑达玛征发部族,召集军队。
这是梁国公的战略:打吐蕃不能急进,如果不能歼灭吐蕃军的主力,即使占领青唐王的王帐也不等于战争结束了。在吐蕃这种广袤无边的草原和荒原地形下,吐蕃骑兵要退,河西军追歼是很困难的。待河西军占领青唐地域后,就要面临吐蕃骑兵无穷无尽的游袭了,这才是令人头痛的。
所以战略上,梁国公宁愿青唐王集结大军,与河西军决生死于羌塘草原上,也不愿意迅速占领王帐后,再面临青唐骑兵忽来忽去的突袭。
再者,梁国公既要打赢这场仗,也要保存河西军的实力,那就不能打得太猛太急,要在羌塘草原上磨死青唐军:要狠着打,让青唐军每战有折损;又要悠着打,让青唐王觉得还有打赢的希望——这就是梁国公的磨盘战术。
因为磨盘战术的制定,河西军与青唐军在羌塘草原上的几次战斗都是激烈而短促的。
吐蕃军全是骑兵,十五万大军就是十五万骑兵。而河西军五万兵马中,骑兵的比重也占一半。双方的冲锋都是骑兵交战。但骑兵与骑兵的作战,除非兵力数倍于对方,能形成包抄之势,否则一方要撤,另一方就很难打了,要么收兵,要么追下去,而在大草原上追歼骑兵是很困难的。
河西军就是以数支精锐的轻骑兵冲锋几个回合后就撤,引得青唐骑兵追击,然后就撞上了河西军严密的步兵方阵,尤其赫赫有名的陌刀兵阵让青唐骑兵头痛万分。
所以羌塘草原的最初几仗双方都打得激烈又短促。
河西军是磨盘战术,青唐军也有自己的盘算。
青唐将领中也是有脑子的,认为在青唐高原上打持久战,对适应气候的吐蕃人来说有利,可以将河西军拖死,而且不必太损青唐军的实力。
格桑达玛认为这个战术很明智,他的心里有一半都提防着逻些,如果把自己的青唐兵打残了,回头就是逻些大军过来了。
于是,双方都有心“慢慢打”,每场战斗当然不会纠缠着死磕,所以战斗进行得激烈又短促。
因为每次战斗的持续时间不长,这就让第十一营和十二营这两个新建制营的新兵有了一个适应的过程。静南军又有意锻炼新兵营,每次上阵都是安排列在重甲陌刀步阵侧翼的位置,全是弓.弩远射,连短兵交接都排不上,青唐骑兵就已经在陌刀阵的森森如林下退却了。
之前,在攻入羌塘草原的闪电突袭战中,新兵建制的第十一营和十二营也全是后方助攻队伍,除了远距离射箭外,没有与敌人照面的机会,从出兵到现在,都没有战损一人,只中流矢伤了七八人,也都伤不重。
现在又打的是磨盘战术。
两个新兵营从出战后都奇异的战损率为零。
然后不知从哪传出“这是圣辉照耀我们前进”,竟然得到了两营新兵的大力赞同,凌晨出操时个个声嘶力竭的吼唱圣魂之歌,比以前在静南军大营出早操升旗时吼唱得更加真心实意,下次再上战场时两营新兵都会按胸叨叨“陛下和我们同在!”“圣辉照耀我们前进!”仿佛神祷一般。萧琰很是无语。
因为她的第一团骑兵也都个个这样,尤其马永忠那五个老兵,是最开始这么做也是最虔诚的。萧琰回头和营监军嘀咕时,营监军笑眯眯的,说人人都爱到寺观求个平安符,难道就真的保平安了?道佛都说心诚则灵,这就是心理保佑,信陛下总比信不知哪飘渺的神佛好吧。萧琰一听恍然,然后就很是怀疑那传言最初就是从营监军帐说出的。
因为两个新兵营的战损率都为零,不仅将新兵初上战场的恐惧消了下去,而且眼见其他营立了功,受了赏,第十一营、十二营的新兵都渐渐变得渴战起来。
萧琰的心情有些矛盾,她渴望立战功,但从目前情况看,双方都是浅战辄止,新兵营根本没有上前阵的机会,除非来场大战。一方面她期望大战,另一方面又希望大战来得迟一些,再给两个营的新兵多些适应时间,少死一些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