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日常小说 > 兰陵风流 > 152 152:帝京道上有风物

152 152:帝京道上有风物

152 152:帝京道上有风物 (第1/2页)

帝京长安,是天下第一雄城。
  
  长安的城墙很高。
  
  这是萧琰的第一感觉,因为她要一直仰着脖子往上看。
  
  长安的城墙并不高。
  
  这是她的第二感觉,因为比贺州城墙高不了多少。
  
  第三感觉……长安城墙是玄黄色的。
  
  贺州的城墙是苍青色的,浅于黑深于蓝。
  
  父亲说,那是草原上冬季天幕低垂的颜色,贺州就是从苍幕中拔起的城,人们必须记住它是从边荒跋涉而出的沉重。苍青色,是比深蓝更沉厚的颜色,如深蓝的天空广阔深邃,又因使命和责任而沉重。
  
  她“感觉”长安城是玄黄色的。
  
  因为没有玄黄这种色。
  
  这也是一种沉厚的颜色。
  
  玄是天,黄是地。
  
  就像天空的玄色沉入大地的黄,以宽广厚重沉合了高远深邃,于是显现出的就是一种沉黄色,就像天与地相接的那一线。
  
  这里,就是长安。
  
  大唐的帝京。
  
  车马通过宽阔又长长的城门洞入城。
  
  长安比贺州多了水门,陆门与贺州一样,每面城墙都有三座门,每座门都有六个门洞,分三个进门洞、三个出门洞,但这里每个门洞都是十二道,萧氏子弟都默默的眺望城墙的边界在哪里,那沉黄色似乎延伸到很远很远。
  
  长安,果然是长安。
  
  “我现在才懂了,”萧继严肃的说道,“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长安非唐人。”
  
  “哈哈哈!”几位萧氏子弟都笑起来,那种激荡在胸口的又压在胸口的东西一下被冲散了。
  
  萧琰没有忘这种感觉,心里默默道,这就是长安,让唐人见之便骄傲的长安,也让他们萧氏子弟生出沉重的长安。
  
  ……
  
  萧氏车马队伍从西城中门金光门入。
  
  出了长长的灯光明亮的门洞,眼前又是宽阔的双向十二道,这就是长安的金光大街了,路面和城外大道一样,均是平整的石块铺成,每块三尺见方,整齐划一,接缝处十分严密,马车行在上面很平坦。
  
  坐在坚固舒适的四轮马车内,驰行在这样的路面很舒坦,完全感觉不到颠簸,小漆几上白瓷茶盏中深红的茶水几乎没有漾动,萧珖惬意的仰在柔软蓬松的大隐囊上哼着长安时新的戏曲,透过车窗看见骑着马顾盼神飞的堂兄堂弟啧一声摇头:在长安的大冬天里寒风凛冽骑什么马呀,真个不会享受,这样的路,就合该华车高卧醇酒美人,可惜这会不能饮酒也没有美人,哎可惜可惜。
  
  萧继若知道他的想法肯定“呸”他一声:这是兵道啊,修在帝京城内又不能驰骋简直浪费,有钱还不如在河西道多修几条……萧继从上了长安官道后这种腹诽就没停下。
  
  他们就是从兵道一路驰骋过来——东出霍兰山进入河内道石嘴驿就是直达长安的兵道,马儿四蹄如腾云,感觉就像飞起来一般,头一回上兵道的萧氏子弟都嗷嗷叫起来,狂驰两百里,只用了一个半小时,体验了一把帝国精锐骑兵从长安风驰电掣三千六百里两日内就杀到霍兰山夺下关口穿越山脉占领宁川军镇让鲜卑人至死都不敢相信的速度。
  
  高宗修建兵道就是为了保证大唐的兵力能从帝京快速向四方调动以及粮草辎重的快速运输,所以每条兵道都力求宽阔、路线平直、坡度平缓,除了大河用渡船运兵外,中小河流都必须铺架宽阔平整的石桥过兵。
  
  “……这些兵道都是以沙石铺筑四层,最下是路基,以泥沙夯实,其上以碎石块与灰土铺筑,垫高路面,再上以石灰粘牢,最上面才铺大石块。路面坚实,最沉重的弩车和抛石机车一辆接一辆驰过去都不会压坏。这一条京霍兵道是高宗皇帝修建得最早的兵道,迄今已经有二百一十年了,还是这么平坦坚实,完好无损。”萧晀很是感慨,“高宗时期用兵,迅若雷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建了这兵道。”
  
  河西也有兵道,从贺州到威州就是一条直线兵道,但贺州到庭州的兵道就不是一条直线,因为隔着大沙海,这一段兵道只能从戈壁绕过去。萧琰和萧继都是上过兵道的,河西军从青唐班师回贺州走的就是贺静兵道。但萧杭萧珖这些萧氏子弟都没走过,兵道是这样重要的作用,只有军队调动、紧急军事传递才能走,平常军务都不许走军道更不用说其他人;另外种就是朝廷特准的情况,比如进京朝贺官员,就可以选择走兵道,缩短行程时间,同时长安也将更远一些的道纳入到“十五日以内的驿程”每年朝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大伯,修建这路要很多钱吧?”还想狂驰两百里的萧杭一边捶着大腿一边兴奋的问道。
  
  “当然,要花很多的钱。”萧晀端着茶盏就一笑,“所以高武时期,谏官对她的怒言谏诤就没停止过,说她穷兵黩武,广兴军工,大修兵道,国库空虚,简直就是亡国之象!”他大笑说道,“可是,大唐高武不是汉武!她是圣人,立当前也立今后的圣人。高宗皇帝打下了河西道,打下了四方都护府,大唐帝国疆域远远非汉武时可比。但大唐的高武薨逝后,留下的却不是国力衰竭民生凋敝的帝国,大唐的军队比以前更强,大唐的军器比以前更利,建成了完备的军工体系,民间农工商各业都孕育着生机,就待厚积薄发。
  
  “高武留下的是一个广阔的、已经铺筑了坚实底基的帝国,就像这种兵道,下面三层都铺筑好了,后任者只需在上面铺石都能是平坦大道的前进。
  
  “这治国和修兵道是一个道理,前边花费很多,可能会看到成效,也可能银钱铺垫只是打地基,更多的利益是在后代承继。”
  
  “所以后面的继承人也很重要。”五支的刺史伯叔萧沛说道。
  
  “所以高武选了一个很好的继承人,让帝国能顺着坚实广阔的‘兵道’进入大治。”另一位刺史伯叔萧俭说道。
  
  “哦,是世宗文皇帝。”“文宣大治。”“宣圣道治。”“弘治兴教。”“弘治年开启了国民教育时代。”……
  
  在兵驿外歇马休息时围在三伯叔身边听教导的萧氏子弟你口接我口的说道。
  
  “不错。”萧晀很钦佩道,“高宗说,帝王一生做好一件事,就是伟业,所以她在位时,做好武;她的继承人,就要做好文。到了世宗时期,大唐就很少主动发起对外战争,有了长期的平和发展,高宗时期已经夯实地基的工商业才有了时间将积累吸收消化而后转化为迅猛的发展,高宗时期‘分利于百姓,积富于工商’的空虚国库也才终于被填实了,不再是今天大量进明天就大量出的倒手国库。要说帝国朝廷,”萧晀说着笑起来,“到了世宗皇帝的时候,政事堂的相公们才敢挺直腰板悠长声气说‘今国库充盈……’。”子弟们都哈哈笑起来。
  
  萧晀敛笑又严肃,“所以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治国不是在于一世,而是在于延续、连贯,就像这路面一样,要前后接缝严密,路面才能平坦。所以继承人很重要。”萧晀看着这些子侄目光深刻,“每一代继承人,都必须做好‘承上,启下’,国家才能如大江大河,有奔腾时,也有平缓时,但都是永远朝着前方流动。咱们萧氏以治国之道治家,子弟也要承上、启下,和这些兵道的修筑一样,下面夯实了,再承续铺筑上面一层,然后夯实,后面的再铺筑,一代一代都做好,再为后人启下,这道路也就建宽,建实了……”
  
  萧琰听着就想起了李毓祯,圣人选择她为继承人,也是因为“承上启下”吗?
  
  她回想帝纪,大唐每一代皇帝都有最大的功业,“一生做好一件事”,高宗是武,世宗是文,穆宗是法,简宗是造船,后面承继的昭宗就开启了大唐的大航海时代……都是承上面,启下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顶级神豪 史上最强炼气期 全职法师 大小姐她总是不求上进 许你万丈光芒好 麻衣神婿 绝代神主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寒门崛起 机武风暴